武隆酒店预订   武隆景区门票预订
TAGS / 网站地图 / 网站导航

川江号子的形成

文章来源: 学术论文      作者:李良品     时间:2012-11-13 14:41:54    
摘要: 川江号子是三峡地区船工们拉纤、摇橹、推桡时唱的劳动歌。它的形成与三峡地区 特殊的地理环境、三峡人能歌善舞的习俗与直率豪爽的性格有关。

  任何一种艺术,其起源与形成都与人类的劳动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川江号子作为一种民间歌谣形式,它也必然起源于三峡地区船工们的劳动生产与生活活动之中———产生于船工们的拉纤、摇橹和推桡等劳动生产之中。川江号子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与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三峡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运交通之要冲,四川对外运输之孔道,大小船只往来运载,异常繁忙。“但是这一江段又是长江水运最险处,到处是险滩、激流和漩涡,行船十分危险。船工们为了协调步调并给自己壮胆鼓气,显示大无畏的气概,发明了许多不朽的船工号子,成为飘荡在峡江上的艺术绝唱,也是川江号子的核心部分。这种川江号子,在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金沙江、渠江、乌江等木船上配有专门的号子工来领唱。”!从重庆市奉节县城至湖北省宜昌市,在一百九十三公里的航程中,主要险滩就多达二十余个。这些险滩或为石岸崩塌所致,或为石梁巨礁构成。它们多居西陵峡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写那里的险滩:“黄狗次黄牛,滩比竹节稠。路穿天地行,人续古今愁。”古往今来,不少诗人过往三峡时,对该地区的滩多船险、水急难行的情状多有描述:“滟预堆前十二滩,滩声破胆落奔湍。巴人缓步牵江去,楚客齐歌行路难”“永安宫外是层滩,滩上行人多少难。潮信有时应自至,郎舟一去几时还”“蜀道愁述百八滩,滩滩险处觉心寒。骇人最是三峡石,乱掷金钱乱打宽”。在这些险滩中,最着名的险滩是崆岭滩。

  有民谣云:“青滩泄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崆岭滩”原名空滩。空,即空船。指这里航道狭窄、水流湍急,只有空船才能通过。年重庆开埠前,重庆至宜昌段没有动力船,只有木船。木船过滩要拉纤;有时还须先卸下船中货物,空船过滩之后,再装货上船前行。有的地方岸上还没有绞关设备,由七八个乃至十数个人一齐用力才能绞船上滩。无论是拉纤、摇橹,还是推桡、绞滩,船工们在与凶滩恶水的殊死搏斗中,为了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人步调一致,协调动作,保证一齐用力,以确保木船逢凶化吉,顺利前行,他们高喊号子,或协调用力,或鼓舞情绪,或消除疲劳。可见三峡地区江河滩多水急的特殊地理条件以及船工们战胜自然的劳动需要是形成川江号子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重庆师范学院的邓晓先生认为:“川江号子??产生于劳动之中,是劳动的工具,又是劳动的颂歌”。其次是与三峡人能歌善舞的习俗有关。三峡人素有好歌喜舞的娱乐传统。巴渝舞、巴人歌是三峡地区民俗民歌之源头。巴渝舞原为军前战舞,“锐气善舞”的巴人,曾经在讨伐纣王及平定三秦、开辟汉室的两次战争中大显身手。虽汉高祖引入宫廷,成为大雅之舞,长达千余年,但巴渝歌舞的主要生命力却在民间。据王庆沅先生考察,三峡地区民间歌舞在西汉时的巫山一带流传,郦道元的《水经注》及郭倩的《乐府诗集》均名为《女儿子》。隋唐时这种民间歌舞又演变为竹枝歌,唐宋之时又逐渐演变为“踏蹄歌”。明清以后又演变为土家族的摆手歌及汉族的劳动歌等歌舞形式。三峡地区人民的歌舞娱乐总是与区域内的生产生活相配合,“成为人们调剂身心、协调行为的重要手段??家事活动有薅草锣鼓歌,人生仪礼有丧鼓歌,节日聚会有情歌,感叹人生有苦歌等”。与之相应的是,船工拉纤、推桡也必有船工号子歌。川江号子究竟起源于何时& 现无法稽考。从现有资料看,“历代川江拉纤多以锣鼓指挥”。可证的诗文如:“穷乡足荒怪,打鼓催我船”( 《石湖诗集》) ,“望山上牵船人不见,止以锣声相呼应而已”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五) ;“船上设锣鼓,以锣鼓声为行止”( 清·陈明申《夔行纪程》) 。而宋代范成大的《吴船录》中有“( 新滩) 两岸多居民,号滩子,专业盘滩为业”的句子,从其中“号滩子”一句可知,川江上水船“喊歌”( 即后来的“川江号子”) 至止当起源于宋代滩师们的盘滩劳动之中。明清时三峡地区的船工们在拉纤船的更是“纤夫号子响成一片”,也有诗可证:“凌晨水映月如钩,打浆推桡客路愁。一十六只飞燕子,号声吼破蜀江秋。”川江船工们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之习惯,是与他们能歌善舞之习俗密切相关的。

  再次是与三峡地区人直率、豪爽的性格有关。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看,川东人多是“刚悍生其方,风谣尚其武。当代有关专家调查研究也表明:“川东北人强悍、质朴、尚武、豪爽、好义,以尚武为代表”。正因为三峡地区人具有这种性格,所以,从川江号子中也体现出船工们敢说敢做、敢爱敢恨的个性。

  如:“日食河中水,夜宿沙坝中。妻守有夫寡,夫伏无罪法。吃的鬼魂食,穿的疤重疤。病了由天命,死了喂鱼吓。”又如:“喜洋洋,闹洋洋,大城有个孙三娘,膝下无儿单有女,端端是个乖姑娘。少爷公子她不爱,心中只有拉船郎。”三峡人这种直率、豪爽性格也可从宜昌民间情歌中得到佐证:“想朗想得过不得,捏个面人伴姐歇,放在脚头冰冰冷,放在怀中不发热,几口吃哒还好些”“姐儿今年一十六,黑的头发白的肉,黑的头发像缎子,白的肉来像沙糖。

  恨不得掐点小郎尝。”朱光潜先生在《讨论》中有句名言:“民歌在野蛮社会中最发达。”因三峡地区历来为蛮荒之地,“峡中天下最穷处”,“地僻而贫”,“土瘠民贫”,所以,人们“在情感表现上追求酣畅淋漓、无所羁绊的文化心态”。川江号子这种民歌,俗称“喊歌”,喊起来声调高亢,山呼水应,情绪高昂,反映了船工们直率豪爽的性格。

Tags(关键字): 川江号子 | 形成 |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