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咨询~
武隆旅游客服 武隆旅游客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历史 > 正文

乌江之上即将隐退的渡船

文章来源: 武隆日报      作者:匿名     时间:2015-03-27 09:19:02    
摘要: 乌江,曾经就是早期武隆的“路”,江边的码头、渡口相当于如今的火车站、汽车站,是一个交通枢纽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连接码头的渡船就是当时当地群众的交通工具,当地群众依靠渡船相互贸易往来,相互交流情感。

 乌江之上即将隐退的渡船

停船靠岸。

 乌江之上即将隐退的渡船

专注开船。

 乌江之上即将隐退的渡船

一叶轻舟荡漾在乌江之上。

  乌江,作为武隆人的母亲河,滋养着两岸的人,乌江两岸的风光被人们称为“乌江画廊”,让当地百姓引以为傲。

  乌江,曾经就是早期武隆的“路”,江边的码头、渡口相当于如今的火车站、汽车站,是一个交通枢纽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连接码头的渡船就是当时当地群众的交通工具,当地群众依靠渡船相互贸易往来,相互交流情感。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交通的迅速发展,渡船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即将隐退“江湖”,而曾经因渡船这个纽带繁荣了一方的码头文化也即将消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不免让熟知它的人有些感怀和留恋。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足迹再次去追忆那段即将消失的码头文化。

  A 渡船 曾是他们出行的全部依赖

  几十年前,武隆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武隆山旮旯,红苕洋芋包谷粑。”这句话虽然带有调侃的意味,但也真实地反映出当年武隆的落后,让不少人对武隆的贫穷仍记忆犹新。

  滔滔乌江水在养育敢想敢干的武隆儿女的同时,也阻断了巷口、土坎、羊角、白马、江口等镇两岸的联系。作为联系这些乡镇两岸村社的唯一交通工具——渡船,两岸的人对其非常依赖。在那样“隔山容易隔水难”的年代,渡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乌江的渡船,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从去世的老渡船人王世唤老人的朋友口中得知,早在解放前,老人就开始了渡船生活,在土坎镇场档门至马溪河之间的河道上每天不停地往来着。可见,渡船作为人们出行的工具,也成为了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不过,在对码头文化有“记忆”的武隆人中,对于渡船还有一个特别的印象,除了叫“渡船”外,人们还叫做“过河船”,顾名思义就是便于人们过河而使用的船只。据县海事处安监科科长喻志明介绍,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县的渡船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那时乌江两岸人民全靠渡船贸易往来。

  据喻志明介绍,当年,渡船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工作,每天收船都是在下午6点以后,有时碰上赶集天更是会等到晚上8点左右。“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过河,自己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如今经营渡船已有32年的老渡船工刘开伦告诉记者,自己32年来总是不停地奔波于乌江两岸之间。

  说到渡船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这位五十出头的中年人道出了自己心中的幸福。“1983年,自己开始在乌江土坎段开始划渡船,那时自己二十出头,有的是力气,而按照当时,每人每次过河收五分钱来算,靠着自己的力气,一天可以找上好几十元。”刘开伦告诉记者,八十年代的几十块钱在如今看来已经是不少人一个月的工资,也正是这样的收入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虽然收入可观,可是付出的努力却是别人的数倍。单靠人工来划船,天天如此人也是吃不消的。刘开伦说,生活条件好了,自己开的船也越来越先进了。从八十年代的木制船,到九十年代的机动木制船、再到九十年代后期的钢制机动船,最后到2002年实行的标准化客运船。

  随着渡船先进程度的变化,也改变了乌江两岸人们的生活水平。

  B 渡船即将隐退 交通有了新选择

  武隆人对于乌江大桥的期望从来没有停息过。一座依江而建的城市,如果没有联系的纽带,怎么发展?如何致富?“要致富,先修路。”正是有敢想敢干、实干快干的武隆精神,勤劳的武隆人用双手修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大桥。

  历史在那一刻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新篇章。在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武隆历史上第一座乌江大桥正式通车,结束了武隆无乌江大桥的历史。武隆人跨江而出的愿望也变成了现实,武隆真正开始走上了腾飞之路,走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武隆乌江大桥通车后,武隆又陆续有了乌江二桥、三桥、人行桥。2009年10月18日,羊角镇乌江大桥也在几代人的期盼中通车,来自两岸上万群众在桥上集会,告别了渡船过江的历史,共同见证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同时,这也标志着乌江沿线的乡镇也将迎来新的发展。

  千年五里滩,千年古镇,羊角乌江大桥的通车,将使渡口边的羊角老街推向时代发展的边缘。五里滩三个渡口,从古到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两岸交流的发展脉络,也成了当地群众来往的情感纽带。杨柳山、艳山红,这些让人们去一次都觉得困难的地方,如今随着桥的出现,这里的条件有所改变。加之乌江沿线公路的开通,公交车的便利,渡船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有了大桥,乌江两岸的人们交流更加方便,不少人可以选择在江的这边上班,而在江的另一边买房。公共汽车或者摩托车,都能支撑起他们“摆钟式”的生活——早上过江上班,晚上过江回家。

  大桥在推动武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让武隆乌江沿线渡船的使命开始了倒计时。以桥代渡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截至2015年,全县乌江流域内的渡船由1953年最高峰期的65艘船减到了13艘。如今,这13艘渡船依然还坚守在乌江之上,哪怕是只有一人过河,也在为他们默默地守候。

  作为一座乌江边上的城市,一座依靠旅游而发展的国际旅游知名胜地——武隆,像其他所有沿江开放的城市一样,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必然要跨江发展。现在,武隆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在不断完善县城江北城市发展的同时,建设县城江南老城区战斗也已经打响。那里,机器轰鸣,属于武隆的新篇章正缓缓开启。

  “不是没想过放弃渡船,可是那份工作已经坚守了几十年,舍不得放下。”渡船人刘开伦看着自己的渡船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虽然城市的发展让不少人放弃渡船过河,可是仍然有人会选择渡船回家。

  渡船曾是乌江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乌江之畔熠熠生辉,它是城市发展和时代变迁的“见证者”,让乌江两岸的人们永远铭记。(本报记者 代君君)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官网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Tags(关键字): 乌江 | 渡船 |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