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咨询~
武隆旅游客服 武隆旅游客服
当前位置: 首页 > 印象武隆征文 > 正文

至情的歌哭,孝道的咏叹

文章来源: 网络      作者:王志荣     时间:2014-12-10 09:59:43    
摘要: 穿过武隆的新街与旧巷,走近武隆的山和水,聆听过武隆的曲和歌,我深切地感到,她们似骨肉相连,不可割裂,似水乳相融,互依共生,世代涵养、支撑着武隆,孕育出雄浑震宇的纤夫精神和淳朴质厚的孝道文化。这是武隆的灵魂和血肉。

   穿过武隆的新街与旧巷,走近武隆的山和水,聆听过武隆的曲和歌,我深切地感到,她们似骨肉相连,不可割裂,似水乳相融,互依共生,世代涵养、支撑着武隆,孕育出雄浑震宇的纤夫精神和淳朴质厚的孝道文化。这是武隆的灵魂和血肉。

  深夜独坐于旅馆窗前沉思,剥除纷繁杂乱、层层包裹的外衣,几个代表物质或精神状态的关键词在印象中凸显出来。

  武隆,这个渝东南的深闺小县,在我的印象中是什么?

  是大山,万顷绿茵、雄峻秀奇的仙女山、白马山。

  是大江,奔腾咆哮、千里一碧的乌江。

  是一声声撼天动地的呐喊,叫川江号子。

  是一句句凄婉揉心的咏叹,叫哭嫁歌。

  土家山寨的姑娘要出嫁了。月亮从峡江的底谷一溜烟跑到山顶,姑娘的哭唱跟着月光一路升起来,“月儿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我的父啊我的母,离别方知父母的苦。我的父啊我的母,请为我照亮回家的路……”

  哭嫁歌声飘出吊脚楼,爬上门前的幽幽竹林,迈过沟沟坎坎,直到唤醒沉睡的黑夜,染红姑娘的双眼,才悄然落下。幽咽的歌哭声断断续续飘了一夜,寨子周围的山、谷、树、草、虫一起聆听了一夜,风来唱,水来和。在这一刻,我明白了,哭嫁歌并非人所独享。

  迎亲的唢呐嘹亮高亢,哭嫁的歌声柔软凄婉,闻之不禁潸然泪涌。女儿的泪是汇成母亲心海的溪流,女儿的泪是碧荷上滑落的晨露,睹之不禁黯然神伤。女儿一步三回头,唢呐声渐行渐远。离家的路口,一缕缕白发久久飘荡,一个弯成犁铧的背影久久伫立,一张皱成沟壑的脸久久凝视,一切的疼惜与祈愿全都融进这凄冷的晨风中。

  哭嫁,土家儿女婚俗变迁的活化石。哭嫁歌,一部反映土家族婚姻史的抒情长诗,以哭伴唱,曲婉词哀,凄厉揪心,催人泪下,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如一棵饱经沧桑的古树,根系牢牢盘结在亲情的土地,虽表皮皲裂,却枝叶靓丽。它同川江号子一样,穿越巴渝千古历史,在川江流域的高山与峡谷间荡气回肠,哭唱出一阕阕孝道的咏叹之词。

  哭嫁习俗虽历史悠久,但缺乏详细全面的文献记载,后代学者仅能从散落于部分典籍中的只言片语略窥点滴,寻其踪迹。然而,哭嫁这种婚俗曾经广泛地活跃在中国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国度,汉、土家、藏、彝、壮、哈萨克、闽西客家等民族都曾有此传统习俗,尤以聚居在湘鄂渝黔的土家族哭嫁风韵独具,内容最丰富,程式最复杂,艺术感染力最强。也许是这里的崇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形成的天然屏障,阻止了古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之能偏安一隅,按照本民族历史的节拍缓缓前行,哭嫁习俗才得以保存其独特风貌沉积下来,没有融化在千孔一面的文化性格里。

  部分史学家认为土家族哭嫁起源于古代“抢婚”的野蛮习俗,与“初夜权”、“接骨种”、“坐床”等陋习相关,是对封建不平等婚姻的控诉,这些观点都不无道理。但从人性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哭嫁歌闪耀着至真至纯的人性光辉,已超越了一切原始蛮荒及封建礼教的意义。虽有哭诉媒人巧簧滑舌、乱点鸳鸯的段子,略显俏皮戏谑,但感伤骨肉分离、忆念父母养育恩情才是贯穿始终的抒情基调,句句都是真情流露,特别是“哭爹娘”、“哭兄嫂”等环节,堪称声声皆是孝慈仁心的跃然呈现。

  哭嫁所承载的亲情之道、孝慈之道,不同于经院式的说教,如同嚼蜡,令人索然无味,更迥异于封建家长式的训诫,厉声严词,让人噤若寒蝉,最终把人的思想和行为蜷曲成木讷的根雕。哭嫁歌,表面上是离情别绪的闹腾,如泣如诉,其实内蕴浓郁的孝亲之情。父母的殷殷嘱咐,女儿的绵绵幽咽,宛如一缸窖藏的老酒,雪藏于高山深谷几千年,浓香四溢,甘醇爽口,默默地润泽着淳淳民风。

  在乌江畔,在武隆寂静的夜里,沐浴着峡风,思维火花被点燃。我在冥思,为何哭嫁的歌声只钟情于高山与峡谷、急流与险滩?就如蒙古的长调,只垂青一马平川的草原和无限空旷的蓝天。泥土气息浓郁的哭嫁歌并不悠远,甚至有些粗糙,为何能轻而易举地钻进我心灵的深处?或许,能够让人内心有所震颤的声音往往并不华丽,而是质朴的、纯厚的、诚挚的。

  古往今来,无数川江儿女用死亡与离别,用血泪与痛楚,迎击过太多急流,跋涉过太多险滩。他们用匍匐这样谦恭的姿势,与大地平行,用生命体悟出敬畏的内涵。他们深知什么叫望眼欲穿,什么叫牵肠挂肚。他们深知生存何其不易、养育何其艰辛,所以更懂得孝亲敬亲之真谛。这里的山很高,与天空握手的高度,这里的峡谷很深,与地心共振的频率。哭嫁的歌声可以顺着高山爬上云朵,可以顺着峡谷淌过大地的心灵。歌声远播,带去的是川江儿女赤诚的敬畏与孝道之心,让天地知晓,让人知晓。川江儿女的孝敬之道因此蒙上了悲壮、凄婉的色彩,但又不失浪漫的情调。

  有些记忆像凿刻在石崖的佛,诱人仰望且不易抹掉,可回忆永远回不去,不留念,不追忆,但定要知道我们来自何方?到何处去?只企望川江儿女的孝道之源能像川江的水,万古奔流,永不停息。

  触摸武隆的历史人文脉络,《印象·武隆》当是最快捷的途径,在霓虹歌舞背后,我品到“消失”两个字。近百年,中国许多乡土传统文化被当作封建遗毒从生养它的土地里揪出,抛弃在历史的暗角,孝道文化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三次大劫难。哭嫁歌,势必在劫难逃,逐渐退出民俗舞台。如今,旅游热的蓬勃兴起,外来学者和观光者的涌入,让我们猛然发现,灵魂早已被掏空,血肉早已被剜尽,仅存空荡荡的躯壳,恍然彻悟之后,方才极力去寻回点什么。曾经消失的世界文明,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培育民族精神、不保护民族文化,民族就难以承受岁月长河的淘洗,终将难逃没落的命运而尴尬谢幕。我心中猝然而生隐隐的忧虑,我们拿什么传承先祖的血脉与精魂?

  《印象·武隆》竭力修复我们精神断裂的碎片,告诉我们川江儿女曾经的生活状态和理想信仰,即使牺牲商业利益也要邀请老人们重温旧梦。在武隆坊间,我听到“美德少年”——陈容延续孝道的故事,深为感动。在武隆的崎岖的山道上,我见到了花发满头、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儿孙的搀扶下,沉醉于怡人的风景,或许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孝慈之景。

  武隆,就像一个哭嫁女,玲珑婀娜。她秉承独特醇厚的孝慈之道,以“印象武隆”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吼着川江号子,唱着哭嫁歌,走出闺阁,将自己嫁给世界。

  作者姓名:王志荣 教师,爱好文学,实体杂志、报刊发表散文近10篇,网络发表散文、诗歌40余篇。

【免责声明】:本平台发布及转载文章仅作同行交流学习,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未经证实,并非商业用途,也并非针对具体单位和个人,请勿对号入座,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版权疑问,或者文章内容出现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官网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及时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Tags(关键字): 印象武隆征文 | 印象武隆 |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