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酒店预订   武隆景区门票预订
TAGS / 网站地图 / 网站导航 / 中英文切换/ Language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风情 > 正文

风筝的起源----漫话风筝

文章来源: :《百科知识》2005年第3期      作者:于培杰     时间:2013-04-11 10:11:19    
摘要: 风筝,中国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子”,看着这些色彩鲜明、造型精美的风筝,大家又知道风筝是怎样来的吗? 有人认为是我们的祖先受到风吹斗笠、树叶的启发,有人认为是受帆或帐篷的启发,也有人认为是受了飞鸟的启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日本学者新坂和男指出:“毫无疑问,中国是风筝的发源地。”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作出了同样的论断,有人甚至将宇航事业的源头追溯到中国的风筝,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斯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解说牌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在美国汤普森电影公司摄制的科教片《翼的探索》中也说: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探索中,中国的风筝给了他们启发。中国是风筝的故乡,这一点已成定论,但风筝产生于何时?它是按照什么思路发明的?它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风筝

  风筝产生于何时?

  一种意见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它的早期形式是木鸢。持此主张的是曹雪芹,他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谈到风筝的由来时说,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关于墨子制作木鸢,最初载于《韩非子》:“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但《墨子》中却说“公输子(即公输班)削竹木以为鹊,成之而飞”。木鸢的发明者到底是墨子还是公输班?这个问题对本文来说并不重要,问题在于,木鸢是不是今天所说的风筝呢?让我们看一看相关的记载。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六国时,公输班亦为木鸢以窥宋城。”《太平御览》载:“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汉书》中也提到,王莽时有人做大鸟,“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从这些记载看,“木鸢”、“木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风筝,而是一种靠机械装置升空的飞行器。它虽然与风筝有关,却不是风筝本身。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提出了第二种见解“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书中说韩信谋反,“做纸鸢放之,测量未央宫远近”,以便穿地道进入宫中。清人的笔记中还说,韩信围困项羽于垓下,制作了一只大牛皮风筝,载善吹笛者飞临楚军上空,奏思乡之曲,楚军闻之,皆泣涕,无心再战,弃甲而逃。

风筝

  从逻辑上看,韩信用风筝载吹笛者奏思乡之曲是绝不可信的。我们知道,风筝载人升空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活动。在国外,载人风筝的最早记录是1854年,法国的希尔·拉威尔博士把11岁的孩子用风筝送到天空,又安全降落。在中国,这项记录是在公元559年,《隋书》、《北史》、《资治通鉴》都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残忍无道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在邺城金风台(高约26米)上用无线风筝“放生”死囚,坠者皆死,只有元黄头一人活着落地。但这一记录不能算作成功的尝试,因为元黄头能活下来,纯属偶然和侥幸。可以断定,韩信放载人风筝的记载是虚构的。韩信用风筝测围央宫远近是有可能的,但这一事实却不见于《史记》、《汉书》一类正史,高承是宋代人,与韩信相距一千多年,他所提供的资料,其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了,何况韩信的时代尚未发明纸,哪里能够“做纸鸢放之”呢?

  20世纪30年代,王健吾、金铁庵在《风筝谱》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种意见:纸鸢的创制是在南梁时期。其根据是: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今南京),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下,梁简文帝令人做了数十只纸鸢,将求救信藏于其中,向西北放飞,希望达到援军的驻地。这一史料显然不能当作风筝起源的根据。在危难之际,梁简文帝创造风筝,而且放飞成功,这是不合逻辑的。风筝的发明必定在此之前,梁简文帝只不过是利用了前人发明的风筝而已。

  那么,风筝究竟产生于何时呢?风筝初被称为“纸鸦”、“纸鸱”、“纸鸢”,因此它的产生时间必然在造纸术发明并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西汉早期就出现了用大麻和苎麻制成的“灞桥纸”,其质地很粗糙,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才制作出质地比较优良的纸,他将第一批产品献给了汉殇帝,时间是公元105年。但这种纸就连一般士人都没有资格使用,更不用说庶民百姓了。在蔡伦纸问世一两个世纪后,帛、简仍然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直到公元三四世纪,纸才得到普及,并取代了帛与简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因此,风筝的产生时间应该在魏晋时期。

  风筝的前身是何物?

风筝

  风筝的前身是何物?或曰,风筝究竟是受到何种现象的启发而被创造出来的?

  说法有许多,如上文提到的“木鸢”说,还有“风帆”说、“弋射”说、“鸢旗”说、“斗笠”说、“帐篷”说等。

  “木鸢”说不再赘述。“风帆”说认为,风帆利用风作水平运动,而风筝则比风帆进了一步,利用风做水平和垂直运动,因此从技术的简繁来排定时间顺序,应该是风帆在前、风筝在后,风帆是风筝的前身。

  “弋射”说认为,古人射杀飞鸟时,为了防止目标逃走和便于寻找,就在箭尾系上被称为“缴”的生丝绳线,猎者射中飞鸟后,收回缴绳。绳线与飞行物的连结,为风筝的发明提供了直接的思路。

  “鸢旗”说根据《礼记》关于古代行军时“前方起风,举鸣鸢旗”的记载,认为鸢旗是报风情的,因而是风筝的直系祖先。

  “斗笠”说的解释是:农夫在田间劳动,偶尔被风吹掉斗笠,就急忙抓住系带,斗笠就飘飞起来,在这一现象的启迪下,人们发明了风筝。四角拴线的帐篷被风吹起的情形与此相同,因此“帐篷”说与“斗笠”说可归于一类。

  应当说,上述几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仔细考究一下,就会发现,“斗笠”说比其他学说在原理上更接近风筝。木鸢靠机械装置升空,这与风筝是相距较远的。船帆因风而作水平运动,与风筝的上升运动不同;风帆带动船身运动,这与风筝被绳线操纵也不同。弋射虽然与风筝一样使用绳线,但飞鸟是自然物而不是人工制品,且飞鸟是靠自身活动而飞翔的,其原理与风筝有很大差异。鸢旗是顺风向的任意性摆动,无须对它作出任何控制,这与风筝在绳线支配下的迎风而动的方式也迥然有别。斗笠飘飞现象却与风筝有更多的共同;点:其一,斗笠系带的两个附着点一般是在经过圆心的弦的两端,因此,拉住系带,就可能避风.保持平衡,这就很像拴有两根脚线的风筝。当然,由于斗笠多为中心对称造型,因而迎风平衡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但这已经可以称得上非正规的、“设计”得不够成熟的风筝了。其二,农夫抓住斗笠的系带,他的手便成了牵制斗笠的相对固定的支点,而风筝恰恰也需要这样的支点;其三,斗笠和风筝一样,都通过线的逆风牵引,形成对风的阻力,然后飞升飘动。

  由此可见,木鸢、风帆、弋射、鸢旗都是风筝的前身,它们对风筝的发明都起过诱发作用,但斗笠则与风筝有着更切近、更直接的亲缘关系,在经验的、实践的环节上,它为风筝的创造提供了最现实的依据。风筝名称的由来

  “风筝”一词,大约出现于唐代。初指占风铎。占风铎简称“风铎”,是悬挂于竹林或殿塔檐角的碎玉片,夜里玉片相碰发声,便知有风。因悬于屋檐,故又名“檐马”,后来改用铁制,又称“铁马”、“风铃”。风铎因风而鸣,其声似筝,故又有“风筝”之称。

  今天所说的风筝,在早期有许多名称,如“纸鸢”、“纸鸦”、“纸鸱”、“纸鹞”、“筝儿”、“鹞子”等等,其中“纸鸢”最为常见。那么,纸鸢这一名称是在什么时候被“风筝”取代的呢?明代陈沂在《询刍录》中说:“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这是以“风筝”指称纸鸢最早的文字资料。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纸鸢名称的转换,是以人们在它上面装置响器为标志的。

  纸鸢有了“风筝”的名称之后,原有的名称并未消失,直到民国年间,人们还使用“纸鸢”一词。不过,“风筝”一词在口语和文字中不断地扩大着“地盘”,大约到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of准我独尊”的地位。’当然,今日仍有少数地区的百姓呼风筝为“鹞子”。

Tags(关键字): 风筝的起源 |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