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酒店预订   武隆景区门票预订
TAGS / 网站地图 / 网站导航 / 中英文切换/ Language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俗风情 > 正文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角角调

文章来源: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匿名     时间:2013-05-15 10:04:59    
摘要: 角角调,是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黔江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阉割牲畜(主要是猪、牛、羊)、修补铁锅等用于传递信息的一种乐器。乐器主要材料是羊子角制作而成,声音清脆悦耳。

  角角调,是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黔江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阉割牲畜(主要是猪、牛、羊)、修补铁锅等用于传递信息的一种乐器。乐器主要材料是羊子角制作而成,声音清脆悦耳。

  由于武陵山地区山大沟深,沟壑众多,广大农民居住分散。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能及时传递给大山处需要阉割牲畜、需要修补的农民,所以特意发明了以羊子角为材料的发音乐器。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根据不同的地点、时间等因素而采取多种吹奏、表演,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2011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角角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深山里的原生态音乐

  匠人师傅吹一声角角调,再喊一句“割猪割羊,割猪割羊……”或是“补锅,补鼎罐……”调子响遏行云,久久不息。

  在中国渝鄂湘黔4省边境,绵延了一座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山脉,那就是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巍巍武陵山。千山万岭,峰峦叠嶂,山巅常年云雾缭绕,清幽旷远。在深深的武陵山腹地,有一群神秘的匠人,他们手持羊角,腰挎阉刀来往于高山深壑之间,走村串户专门从事阉猪骟羊、修补器具的工作。行走间将羊角或牛角往嘴里一吹,便飘出悠长清脆、婉转悦耳的音律,随着武陵薄雾一起在山间萦绕,飘进土家人的耳朵里,这便是角角调。这个时候,有牲畜需要阉割或是铁锅需要修补的人家,便会备好茶水,在屋门口打望,恭候匠人师傅的到来。师傅到后,将等待阉割的牲畜拎来,阉割缝合。

  “手术”完毕,匠人师傅与主人话话家常,歇息片刻,收取手术费后,便又上路挨家挨户兜揽生意。他们吹一声角角调,再喊一句“割猪割羊,割猪割羊……”或是“补锅,补鼎罐……”调子响遏行云,久久不息。

  我有幸一饱耳福,忆起儿时“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又如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面,摔破的陶瓷碗在修补师傅的巧手之下,成了新的艺术品。想来,这角角调是匠人师傅们在经年日久的工作中创作出的最初的原生态音乐,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最开始的时候,吹这个角角调,完全是为了兜揽生意,让山里面的人晓得我们来了,省得我们去挨家挨户问。”黔江区冯家街道白腊村8组村民、62岁的阉割师傅、角角调的传承人张永松说,“哪晓得这个手艺,现在还成了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啰!”张永松从他17岁开始学割猪骟羊至今已经45年了,跑遍了武陵山区的山山水水。如今,角角调有包括郑人品、罗佰坤及他28岁的小儿子张仕祥这3名主要传承人,约有20名徒弟,学艺较精的有五六名。

  “角角号”吹响不容易

  “这‘角角号’不是哪个都吹得响的!”张永松笑着说,“牛角、羊角都可以制成‘角角号’,但是大小不同、厚薄不同、角的弯曲度不同,做出来的号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由于武陵山地区山大沟深,沟壑众多,人们居住分散,为了减少体力,促使生意兴隆,及时地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大山深处需要阉割牲畜、器物需要修补的人们,“角角号”由此而生。

  “牛角羊角都可以拿来做成乐器,只是吹出来的声音不同。”张永松告诉我,并拿出自己随声携带的“角角号”。我拿着这只米白色并玲珑剔透的羊角号仔细端详。张永松得知我也是音乐的爱好者,鼓励我尝试吹响这只号角。我试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即便是偶尔侥幸发出半秒响声,但音调残破,异常难听。张永松拿过羊角,往嘴边一放,只简单的一吹,便发出清脆悠扬声音的声音。

  “这‘角角号’不是哪个都吹得响的!”张永松笑着说,“牛角、羊角都可以制成‘角角号’,但是大小不同、厚薄不同、角的弯曲度不同,做出来的号发出的声音也不同。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不过现在能制作角角号、吹奏角角号的已经不多了。我们吹的时候,可以随意控制音量大小及曲调。”

  角角调走上 “非遗”路

  2010年12月,角角调被列入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4月,角角调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在黔江区第二届乡村文化节的舞台上,张永松和他的徒弟们作为城东街道的一个选送节目第一次以表演的形式在大众面前吹起了“角角号”,并获得了二等奖。

  “当时我只是想要找一个新颖的节目,能够让观众眼前一亮。”城东街道办事处文卫中心主任杨波直言不讳地说,“我想了很久,突然想到了农村‘割猪匠’的‘角角号’,于是我们费尽周折找到了张永松和他的徒弟们。”

  据杨波介绍,当时排练节目的时候,将农村“四大匠”聚集在一起,并对唱词做了一些艺术加工,在第二届乡村艺术节上一举夺得了二等奖。在同年的“黔江民族文化周走进解放碑”活动中,张永松和他的徒弟们在解放碑为重庆的市民们表演了角角调,反响很大。

  角角调的表演,引起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专家们的重视。“在第二届乡村艺术节上看到角角调以后,我们就有了将其申请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想法。2010年12月,角角调被列入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4月,角角调被列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黔江区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角角调是武陵山特有地形的文化产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沉淀,随着信息工具的发展,目前会角角调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将角角调进行深包装

  黔江区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角角调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尝试在民族器乐这块领域为角角调开辟一片新天地。”

  据介绍,角角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原始劳动和现代化劳动的见证,匠人师傅们根据不同的地点、时间等因素而采取多种吹奏、表演的形式。角角调的传承,是为了让后人能有所纪念,有所感悟,我们祖先的一些在现在看来觉得有些落后的东西,在当时是何等先进和实用。目前,传承下来的主要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角角调申请市级‘非遗’成功以后,作为它的保护单位,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将其传承下去。”杨波说,“目前,张永松有20余名徒弟,大多都在35岁以上。那么,我们就想到将角角调先在他们的家族内部进行传承,希望他们的家庭成员全都能够学会吹‘角角号’。其次,就是多给他们一些舞台,让全区、全市甚至是全国的人都知道角角调;再者,在角角调的音乐上,它到底能不能完整地吹奏歌曲,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在舞台表演语言上,我们也会做一些加工,结合当前的实际编一些唱词。”

  “虽然现在用角角调传递信息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它在民族器乐这个领域确是一颗‘新星’。”黔江区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角角调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尝试在民族器乐这块领域为角角调开辟一片新天地。”

热门游记

图文资讯

旅游工具

热门资讯